我國通過醫療器械首次成功研究出組織乙肝母嬰傳播的方法
加入時間:2012-04-06 11:18:24 當前新聞點擊率:5203
如果母親患有乙肝,那么其懷孕后產下的嬰兒也存在很高的患上乙肝的風險。因此,如何阻斷慢性乙肝孕婦宮內感染母嬰傳播一直是一個有待破解的世界性難題。近日,醫療器械網傳來了好消息稱,經過六年多的研究和探索,東南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京市第二醫院)婦產科主任韓國榮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功摸索出在妊娠中晚期采用抗病毒治療降低病毒載量、防止宮內感染的新方法。 該項新技術不僅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而且不久前在臺灣舉辦的2012年第二十二屆亞太肝臟醫學會議上,被正式寫入2012最新版的《亞太地區慢性乙肝治療指南》中。相關文章已經刊登在了醫療器械網上。 據介紹,我國現有9300萬乙肝病毒感染者,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我國約有30%-50%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通過母嬰傳播途徑感染的,因此,阻斷母嬰傳播是控制我國乙肝流行的關鍵手段。雖然目前通過注射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等主動、被動免疫預防措施,可顯著降低新生兒垂直傳播感染乙肝病毒的幾率,但仍有5%-10%的新生兒不能獲得有效保護,而韓國榮教授的研究就是為了解決這5%-10%的難題。 “10年前,因為缺乏阻斷乙肝病毒進入嬰兒體內的技術,很多人不得不放棄了做母親的權利。而宮內感染一直是該項技術最大的難關,一旦母親子宮內感染乙肝病毒,孩子感染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韓國榮教授對記者說。作為一家三級傳染病醫院的婦產科主任,韓國榮教授10年前開始關注這一特殊群體,通過回顧性調查發現,乙肝e抗原陽性、乙肝病毒高載量是造成孕婦宮內感染的獨立高危因素。受國外給予艾滋孕婦抗病毒治療的啟發,韓國榮等人2006年開始嘗試對篩查出來的e抗原陽性、乙肝病毒高載量孕婦進行抗病毒治療,以控制孕婦的乙肝病毒數量和活躍度,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 韓國榮教授的這項前瞻性開放研究納入了229例乙肝病毒高載量、e抗原陽性的妊娠婦女,其中135例從妊娠第20~32周開始給予每日抗病毒治療,對照組94例患者不接受抗病毒治療,在接受標準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基礎上,治療組患者分娩的新生兒發生圍生期傳播的概率低于對照組,分別為0%和8%,治療組患者及新生兒未發生宮內感染母嬰傳播。研究結果顯示,對e抗原陽性、乙肝病毒高載量孕婦給予抗病毒治療,是一項有效控制孕婦乙肝病毒、防止宮內感染、阻隔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新方法,該技術攻克了以往對宮內感染束手無策的難關。據悉,目前在南京市第二醫院,已有600多名乙肝病毒高載量、e抗原陽性的孕婦經該新技術治療后生下了健康寶寶。 |